清明节是几月几日 清明节的由来-亚博电竞网
时间:2015-02-07 13:52:11 作者:小编 清明是几月几日
清明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既是时序标志,又是传统节日,时间约在每年公历4月5日(或前后一天)。称之“清明”,当与此时处于仲春与暮春之交,万物“洁齐而清明”有关。
清明的物候现象
《七十二侯歌》有曰:“芳菲三月报清明,梧桐枝上始含英;田鼠化鴽人不觉,虹桥始见雨初晴;”
清明第一候「桐始华」是指此时开白桐的小花满山盛放。
第二候「田鼠化为鴽」是指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避暑,取而代之的是喜爱阳气的鴽鸟,则开始出来活动。以田鼠为至阴之物,以鴽鸟为至阳之物;比喻阴气绝而阳气渐盛。
第三候「虹始见」,虹就是天上的彩虹,说明清明时节多雨故而彩虹常见。雨后阳光比喻君子守得云开现月明,并有成果。
清明的气候特征
关于清明节气候特点,总的一句话就是回暖!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正浓。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在西北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抵抗力弱,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但是就一些地区而言,情况并非如此。特别是华南西部常处于春旱时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仅10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带的一半;华南东部虽然春雨较多,但4
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过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农业生产之需还须靠年前蓄水补充。此外,5-6月是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应当加强对雹灾的防御。
清明概说
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民间传说,寒食这天是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为纪念忠贞之士介子推被焚死绵山之日。人们不忍生火,吃冷食,故名“寒食节”。俗语:“淸明寒食紧挨着”,民间大都把这两个日子合为一个,一般叫“清明节”,农村则称“寒食”,但过节的时间却是在清明这天。
清明节的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儿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想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 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车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巨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毎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间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下了一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普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毎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毎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概说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曰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毎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农事指导
清明节气,长江中下游进入春耕春种大忙季节。春播的关键是巧用天时,要在冷空气刚过去时播种,争取有3~5个连续晴暖天气,以保全苗。要警惕“倒春寒”、晚霜冻和冰雹大风天气出现,要做好秧田肥水管理和防冻保暖工作,防止烂秧。清明也是春暖花开阳光明媚,莺歌燕舞的季节,是人们春游、踏青的好时光,更是祭祖扫墓的传统节日。
关于清明的农谚
清明时节天转暖,柳絮纷飞花争妍。
降水较前有增加,一般年份仍干旱,
有的年份连阴雨,寒潮侵袭倒春寒。
地温稳定十三度,抓紧时机播春棉,
看天看地把种下,掌握有急又有缓,
棉花播下锄梦花,提温保墒效果显。
涝洼地里种高粱,不怕后期遭水淹。
瓜菜分期来下种,水稻育秧抢时间。
麦苗追浇紧划锄,查治病虫严把关。
继续造林把苗育,管好果树和桑园,
栽种枣槐还不晚,果树治虫喂桑蚕。
牲畜配种抓火候,畜禽防疫要普遍,
大力提倡种牧草,种植结构变“三元”。
鲤鲫亲鱼强育肥,适时栽种苇藕芡,
捕捞大虾好时机,昼夜不离打鱼船。
家鼠田鼠一齐灭,保苗保粮疾病减。
清明节气短信祝福语
给老人:杨柳青青春来到,点点思绪随风舞;遥在他乡逢清明,勿能回家伴二老;千里传音送问候,拳拳孝心在其中。愿父母身体健康福寿长!
给朋友:布谷鸟叫清明到,朋友心意要收好。愿你幸福少烦恼,财气运气跑不掉。健康从头淋到脚,万事如意心情妙。清明节祝你有个美好的假期
给恋人:短信捎来四月的天,思念荡漾在湖畔,让微风吹散你的愁怨,掩不住的是你温暖的笑脸。清明到,愿幸福天天绕身边。
给小孩:清明小长假,踏青游天下:出去走一走,散去烦与忧;出去逛一逛,身体健又壮;出去看一看,快乐无极限。祝某某小朋友快乐成长!
关于清明的古诗鉴赏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
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推鼓过清明。
【赏析】
高处的田里,大麦、小麦那油绿的麦浪蔓延开去,与那青山连接成了一体,矮处水边的田里也是一片绿色,还未耕种。万绿丛中,一簇簇挑花、杏花开遍了村庄,使春天绚丽多彩,隐隐约约地,我们听到了踏歌敲鼓的响声,原来是人们欢庆清明节的歌、鼓之声。
诗人对清明时节田园景物的描绘精巧、细腻,值得一读。
清明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既是时序标志,又是传统节日,时间约在每年公历4月5日(或前后一天)。称之“清明”,当与此时处于仲春与暮春之交,万物“洁齐而清明”有关。
清明的物候现象
《七十二侯歌》有曰:“芳菲三月报清明,梧桐枝上始含英;田鼠化鴽人不觉,虹桥始见雨初晴;”
清明第一候「桐始华」是指此时开白桐的小花满山盛放。
第二候「田鼠化为鴽」是指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避暑,取而代之的是喜爱阳气的鴽鸟,则开始出来活动。以田鼠为至阴之物,以鴽鸟为至阳之物;比喻阴气绝而阳气渐盛。
第三候「虹始见」,虹就是天上的彩虹,说明清明时节多雨故而彩虹常见。雨后阳光比喻君子守得云开现月明,并有成果。
清明的气候特征
关于清明节气候特点,总的一句话就是回暖!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正浓。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在西北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抵抗力弱,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但是就一些地区而言,情况并非如此。特别是华南西部常处于春旱时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仅10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带的一半;华南东部虽然春雨较多,但4
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过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农业生产之需还须靠年前蓄水补充。此外,5-6月是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应当加强对雹灾的防御。
清明概说
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民间传说,寒食这天是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为纪念忠贞之士介子推被焚死绵山之日。人们不忍生火,吃冷食,故名“寒食节”。俗语:“淸明寒食紧挨着”,民间大都把这两个日子合为一个,一般叫“清明节”,农村则称“寒食”,但过节的时间却是在清明这天。
清明节的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儿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想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 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车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巨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毎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间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下了一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普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毎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毎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概说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曰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毎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农事指导
清明节气,长江中下游进入春耕春种大忙季节。春播的关键是巧用天时,要在冷空气刚过去时播种,争取有3~5个连续晴暖天气,以保全苗。要警惕“倒春寒”、晚霜冻和冰雹大风天气出现,要做好秧田肥水管理和防冻保暖工作,防止烂秧。清明也是春暖花开阳光明媚,莺歌燕舞的季节,是人们春游、踏青的好时光,更是祭祖扫墓的传统节日。
关于清明的农谚
清明时节天转暖,柳絮纷飞花争妍。
降水较前有增加,一般年份仍干旱,
有的年份连阴雨,寒潮侵袭倒春寒。
地温稳定十三度,抓紧时机播春棉,
看天看地把种下,掌握有急又有缓,
棉花播下锄梦花,提温保墒效果显。
涝洼地里种高粱,不怕后期遭水淹。
瓜菜分期来下种,水稻育秧抢时间。
麦苗追浇紧划锄,查治病虫严把关。
继续造林把苗育,管好果树和桑园,
栽种枣槐还不晚,果树治虫喂桑蚕。
牲畜配种抓火候,畜禽防疫要普遍,
大力提倡种牧草,种植结构变“三元”。
鲤鲫亲鱼强育肥,适时栽种苇藕芡,
捕捞大虾好时机,昼夜不离打鱼船。
家鼠田鼠一齐灭,保苗保粮疾病减。
清明节气短信祝福语
给老人:杨柳青青春来到,点点思绪随风舞;遥在他乡逢清明,勿能回家伴二老;千里传音送问候,拳拳孝心在其中。愿父母身体健康福寿长!
给朋友:布谷鸟叫清明到,朋友心意要收好。愿你幸福少烦恼,财气运气跑不掉。健康从头淋到脚,万事如意心情妙。清明节祝你有个美好的假期
给恋人:短信捎来四月的天,思念荡漾在湖畔,让微风吹散你的愁怨,掩不住的是你温暖的笑脸。清明到,愿幸福天天绕身边。
给小孩:清明小长假,踏青游天下:出去走一走,散去烦与忧;出去逛一逛,身体健又壮;出去看一看,快乐无极限。祝某某小朋友快乐成长!
关于清明的古诗鉴赏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
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推鼓过清明。
【赏析】
高处的田里,大麦、小麦那油绿的麦浪蔓延开去,与那青山连接成了一体,矮处水边的田里也是一片绿色,还未耕种。万绿丛中,一簇簇挑花、杏花开遍了村庄,使春天绚丽多彩,隐隐约约地,我们听到了踏歌敲鼓的响声,原来是人们欢庆清明节的歌、鼓之声。
诗人对清明时节田园景物的描绘精巧、细腻,值得一读。
上一篇:大寒节气
下一篇: